正在阅读:济南“国棉四厂”辉煌历史:曾为抗美援朝捐过战斗机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新闻速递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济南“国棉四厂”辉煌历史:曾为抗美援朝捐过战斗机

转载 2019/06/06 09:22:32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作者:小王 82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“国棉四厂”内的林荫大道,见证了工厂的悠久历史。

济南的机器纺织业发端于1915年,1919年建成的鲁丰纱厂,也就是后来的济南“国棉一厂”。除了“国棉一厂”,济南还曾有“国棉二厂”、“国棉三厂”、“国棉四厂”。这四家棉纺织厂,可谓济南棉纺织行业的“四朵金花”,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。

随着时代转换,这四家企业停产的停产,拆除的拆除,慢慢从人们视野中远去。其中,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承袭创建于1932年的成通纱厂,现在大门口的“济南第四棉纺织厂”标牌依旧挂着,但厂区已停产多年,大都外租变成了仓库或市场,并且面临拆迁。

日前,记者对这家企业的老厂区和宿舍区进行了实地探访,发现厂区内老车间基本保存完好,仍保留着当年的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80年前建设的职工宿舍区还在,平房成排连片,颇有时代气息。成通纱厂创始人苗海南的一处旧宅也在,这些都是珍贵的工业遗产。

80多年前的铁工部曾制作过纺纱设备

在济南市天桥区东西丹凤街路北,镶嵌着“济南第四棉纺织厂”标牌的钢筋水泥结构南大门仍是原来的样子,只是以前那种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不见了,显得格外冷清。

走进去,迎面就是以前的办公楼,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,偶尔有人上下楼。从西侧大门走进去,可见里面堆满了货物,屋顶全木质梁架支撑的结构很有特点。这就是当年成通纱厂铁工部的车间,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,已有80多年历史。可别小看这个小车间,这里曾制造过纺纱设备呢。

在这座车间西侧,有一排南北走向的平房,其外墙成了厂区的院墙,都是红砖垒砌,还有小烟囱,山墙屋脊隆起,很有时代特点,应该和车间属同一时代。在一间房门上,还有一个“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红十字会机动分厂分会”的木牌,看样子这里一直是棉纺厂的机动修造车间。其对面的几间青砖平房也是老建筑,只是已坍塌成危房。

回想20世纪的30年代,苗氏资本集团苗杏村、苗星垣等人,由商而工,后来工业重点放在了轻纺领域。

200多米长的大车间。

1932年,成丰面粉厂经过十年发展,董事们已家底雄厚。成丰面粉厂铁工部已具备了制造面粉、纺织设备的能力。此时,在英国攻读纺织工程专业的苗海南也学成回国。万事俱备,于是,以成丰面粉厂董事为主的50人,发起创办成通纱厂。同年7月28日,成通纱厂创办大会在成丰面粉厂召开,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(成通纱厂)正式组建,成通纱厂的铁工部也很快设立,并陆续生产出纺纱设备,80年前的车间一直保存到现在。

几十年前建的大车间有200多米长

退回原路,沿办公楼西侧道路北行,两侧都是高大车间。西侧是几个单体建筑组成的车间,主体是红砖结构。这里是以前的锅炉房,低处两层,高处4层。东侧车间表面包裹了一层水泥石子,从建筑材料看应是“新”车间。但其最宏大壮观,南北长200多米,东西宽100多米,说“新”,也有几十年历史了。如此宽大的车间,在当年纺织企业中也罕见。

往南看,是一条林荫道,西侧是大车间的东立面,东侧是另一处水泥墙面的车间。这个车间南头紧邻的建筑很高大,窗户表面被油烟熏烤,应该是原来的伙房。在其东侧墙外的车间,只能看到屋顶,已租赁给眼镜市场和旧书市场。

据介绍,原来国棉四厂大致在东西丹凤街以北,北园大街以南,东工商河以东,津浦铁路线以西,后来略有缩小,被其他单位占据,但厂区仍不小,下一步这里要拆迁开发。

成通纱厂初建时,据《济南纺织工业志》记载,全厂占地130亩。随着企业发展,占地面积逐步扩大,后来变成了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现在的格局。

这里成片的平房就是“成通八大院”。

到1985年,第四棉纺厂占地216964平米,建筑面积135738平米,其中生产用建筑69675平米。全年棉纱产量7940吨,棉线产量779吨,棉布产量2562万米,工业总产值6663.5万,占当年济南棉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2.03%,这是该厂最辉煌的时期。

创始人留过洋为抗美援朝捐过战斗机

和国棉四厂一路之隔,东西丹凤街南侧,穿过沿街几栋楼房,可见一片外观刷了一层红漆的平房。这些房子风格统一,一看就知道是统一建造的排房。这片房子西侧有条南北胡同,叫半边巷,东侧南北胡同叫北光明里。北光明里中间位置,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,算是东光明里。

北光明里路西的联排平房,就是“成通八大院”,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,是当年成通纱厂高级职员的宿舍。在半边巷19号,有一座带门楼的二层小楼,是原来“成通纱厂男工宿舍”,里面的建筑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。

在东光明里中间位置,路南有一处院落,是“苗海南旧宅”。走进门可以看到,里面有座小洋楼,就是当年苗海南的别墅。如今,洋楼内也住满了居民。从“苗海南旧宅”再沿东光明里往东走,两侧还有联排的平房建筑,附近做生意的商户说,这也是成通纱厂的老建筑,但也有人说不是,一时不太好考证。

家住天桥区的一位工业史专家说,像“成通八大院”这样成片相连的平房老建筑,并且保存这么好,在济南已不多见,应加以保护。

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苗海南先生。苗海南(1904—1966),山东桓台索镇人。在长兄苗世恭、二哥苗星垣资助下,苗海南1928年从南通纺织学院毕业,之后,赴英国皇家第六纺织学院工程科学习,回国后参与成通纱厂的创建。

济南解放后,继任成通纱厂经理,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,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,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、副省长,政协山东省第一、二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。1951年,在苗海南的提议下,成通纱厂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“成通号”战斗机1架。

原成通纱厂铁工部车间的木质梁架。

曾获全国棉纺织业第一块金质奖牌

站在80年前的成通纱厂老建筑面前,不由回想起它一步步发展演变成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的历史。

据郇起鸿编著的《天桥历史文化概览·工业卷》记载,1933年5月11日,成通纱厂开工生产,当年获利68000元。一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,企业迎来第一个兴盛期。但随着日军入侵,日本人控制成通纱厂,企业陷入飘摇周折期。直到济南解放后,1948年10月15日才开始恢复生产。

1954年,成通纱厂纱锭达30000枚,并实现公私合营,济南成通纺织印染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改为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。

1960年,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与公私合营仁丰纱厂合并,改称公私合营济南仁丰成通纺织厂,同时将成通纱厂染厂并入济南人民染厂。

1962年7月26日,成通纱厂与仁丰纱厂分开,10月1日恢复原名。分厂时,成通纱厂全部织布机留给仁丰纱厂,成通纱厂又变成单纺企业。

1966年12月1日,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纱厂改成国营济南第四棉纺厂,这也是“国棉四厂”的由来。1971年重建织布车间,更名为第四棉纺织厂。

1988年11月,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生产的“聘贤”牌J19.4TEX、J14.6IEX针织用纱获国家金质奖。这是建国以来全国棉纺织业的第一块金牌。这不仅是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的骄傲,也是济南纺织行业的骄傲。1990年10月,“聘贤”牌C18.2TEX纯棉普梳纱、布产品再获国家金质奖。

1995年1月6日,第四棉纺织厂改组为成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。1998年6月,又归属中国华诚集团,更名济南诚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。

但不管怎么变换,济南市民还是愿叫它“国棉四厂”,因为它承载了济南人对纺织工业的记忆。

(生活日报记者 郭学军)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