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盐海银雪
王燕
盐,那雪白的颜色常使我联想到雪。魏晋时期,太傅谢安曾问家人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他的侄子就曾回答过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可见,盐的外形像雪一样美丽。虽然,盐与雪都洁白晶莹,来历却不相同。
雪从天上来,而盐来自地下。雪的成因与低沉的云气有关,而盐的提取有两种途径,其一是多年矿物质的沉积,其二便是海水的凝结。不论它们来自天上还是人间,其形成都有一个浪漫的过程。云与海水作为雪与盐的载体,其氤氲与浩淼的气质总令人浮想联翩,谁能想到缥缈的云会幻化出那么轻盈、美丽、灿烂的雪花?谁又能想到这北地浑浊的海水会萃取出结晶的、闪着宝石一样光泽的盐粒?
然而,在我们无棣北部,真有这样一个乡镇,滩涂盐田,阡陌纵横,明亮如镜,海水在蒸发、浓缩、暴晒后,盐分越来越高,形成一颗颗正立方体天然结晶盐,如水如镜,盐堆雪山,在朝阳初升或夕阳的照射下银光闪烁、红光万道,非常好看。这是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景观,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“盐海银雪”。说起盐,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,作为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生产智慧的结晶,它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盐与水、火一样都是生命最原始、最神圣的构成元素。
盐助人类繁衍,促城市聚兴,推进文明,也引发战争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开发海盐的国家,而无棣海盐则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源地和兴盛地。无棣自古流传着“旱有盐,涝有船,不旱不涝种良田”的谚语。这里的盐区滩涂属于平原沙基型,盐田土壤以黄褐色的砂质粘土为主,地盘坚实,渗透性小,易于晒盐。《春秋左氏传》载:“赐我先君履,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陵,北至于无棣”。无棣古代地处幽燕和齐鲁之间,周朝时已有执掌盐政的官员。早在公元前11世纪(西周初期),无棣县境为齐国无棣邑。那时,姜太公封于齐,兴鱼盐之利,产盐日盛,齐国因以富强。又据《管子》记载:“暮春之初,北海之昆即省海为盐”春秋时代,齐国无棣沿海一带的夙沙氏,因首创煮盐,被后世尊为“盐宗”。
更有无棣碣石山在魏晋时期因山下有明月沽产盐,曾名为“盐山”,并在山上盖一盐神庙。在当地居民的口中还能听到“孙悟空盗盐砖”“詹打鱼煮盐”这样的神话传说。可见,无棣盐业史由来已久。
或许,在大家的印象中,盐不过是“百味之首”,仅仅是我们用来烹饪食物的调料,又或者,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,是秋天里用自家种植的果蔬腌制各种咸菜,弥补冬天蔬菜不足的大盐粒子。而现在,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除了生活必须之外,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工业、农业、畜牧业、交通、医药、国防等领域。具体到造纸、制革、塑料、炼油、火药、合成橡胶、杀虫剂、漂白粉、油脂肥皂、美容、治病、净化、燃料、制冷、冶炼、软化水、陶瓷、玻璃、融雪等众多领域。尤其我们无棣的盐雕,更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,畅销国内外。
可以这么说,在漫长的盐业发展历史中,历经代代传承,我们无棣盐业人上下求索,不离不弃,为华夏海盐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,同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就是无棣盐业人,我们就是盐的传人!
曾获滨州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称号。
王燕,女,教师,无棣县人,爱好写作,擅长散文、新闻,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、滨州市作协会员、无棣县作协会员。曾获滨州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。2007年在渤海晨刊发表《那时年少》,随后受渤海晨刊旅游版特约撰写游记多篇。作者文字清新,作品有深度,其文章《心中那片蓝》被编入《中国青年作家选刊》。
责任编辑:张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