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无棣县柳堡镇元宵节习俗——拨灯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方圆文学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无棣县柳堡镇元宵节习俗——拨灯

原创 领航文化2023/11/27 11:20:48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张洪明 作者:张洪明 1941 阅读 0 评论 28 点赞

微信图片_20231029110202.jpg无棣县柳堡镇元宵节习俗——拨灯

张洪明

    礼花放、鞭炮响、秧歌舞、灯笼亮,这边是旱船游动,那边是龙狮狂舞,掉了帽子的孩子快乐地追逐,没了牙的老人爆笑着指点,寂静漫长的乡村冬季迎来一个喜庆炸响的夜,这就是咱老百姓的狂欢节——元宵夜。除了这些常见的民间歌舞,无棣县柳堡镇常北村还保留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元宵习俗——拨灯。

  “拨灯棍儿打灯台,爷爷寻了个后奶奶,脚又大嘴又歪,奶奶奶奶你先别走,爷爷好了你再走,爷爷也好啦,奶奶也跑啦……”这是常北村的一首拨灯歌谣。正月十五,天刚一擦黑,常北村各家的门灯次第亮起时,震天的锣鼓从胡同深处传来。紧随着锣鼓队的是装满油罐、玉米芯的电动三轮车,一个手脚麻利的老汉将浸满油的玉米芯洒在街口,两个手提油桶和火把的汉子将它们点燃。拨灯队伍过去后,再看这条街,路面闪耀起一团团的灯火。远处看去,就像是一排排衣着灿烂的卫士守护着农家院。紧随其后,旱船、秧歌、竹马这些民间艺术就一组组地“闹”起来了。

  元宵节拨灯这一鲁北民俗,据说在无棣东部、北部村庄已经流传了几百年。当地民谣唱道:“十四放寺庙,十五放四街,十六放乱山岗子”,说的是正月十四晚上要在寺庙里放灯,敬的是庙里的神佛仙道;十五晚上要在村里四街放灯,敬的是各家各户;十六晚上要去山岗祖坟放灯,敬的是逝去的先人。现在拨灯民俗简化了,常北村将十五夜里街口拨灯的传统保留了下来。

  元宵夜,锣鼓声赶到谁家门前,谁家就赶紧拉开门灯,点响鞭炮,捧出瓜果香烟,热情地接待送火小分队。每户除留一个大人看守自家的“红火”外,其他人纷纷加入到送“火种”的队伍中去,一同去下一家送“火种”、送吉祥、送祝福。

  据村民讲,这种因陋就简的创造,是穷人家的娱乐。拨灯需要的燃料都来自各家的积攒。原来拨灯用的材料不是柴油和玉米芯,而是每家积攒的菜籽、棉籽油底子,油坊捐赠的废油。将棉籽和这些废油拌成油料,然后裹上香头,用纸包成一个个油料包,洒于街口,乡亲们点燃这驱灾辟邪的灯火,图得是来年顺当吉利,盼得是丰收有余。“正月十五雪打灯”,即使遇着飞雪,人们也要锣鼓喧天地折腾一番,因为闹得欢意味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。

  郭文占老人说,拨灯的起源故事里有个关于姜太公的传说。公元前11世纪,周武王伐纣成功,姜太公封完众神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神位。感念姜子牙治国有功的百姓提议,凡是姜太公子民,家家要多燃明灯以供奉丞相,将姜子牙奉为万神之神。老人还说,这种习俗在当地也曾被遗忘,但在明末清初时却又盛极一时,在当时元宵节这天,闪闪的“灯火”又被寄寓了“反清复明”之意。

  一村民有个更实在的解释:无棣位于渤海岸边,是马颊河、漳卫新河等多条河流的入海口,水急滩险,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,俗称“拨船”。后来,这种劳动被融合到“游灯闹春”的民俗中,据说拨灯能让信徒们“添丁进财”,“拨”出一年的好运和幸福。拨灯又是一种走门串户式的拜年,平时村民间小小的积怨,也会借着拨灯的机会取得谅解。

  其实拨灯也叫做作“播灯”,撒一路、亮一路的队伍,正是在播撒着新一年的希望。旧时女子只有元宵节才可以出来看灯,这成为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最佳时机。在元宵节之夜,青年男女甚至可以借拨灯之际互表衷肠,以定终身。这样看来,元宵节不仅是可劲撒欢的狂欢夜,还是一个温柔缱绻的情人节。

  行走在村落里的拨灯人。

  每年元宵夜,人们将浸满油的玉米芯洒在街口、巷口、家门口并点燃,村里大街小巷红红火火,图的是来年顺当吉利,盼的是丰收有余,这是在无棣县流传了几百年的鲁北元宵节民俗——

 

20123月发表于滨州日报

责任编辑:张洪明
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